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民盟概况

领导简介

中国民主同盟四平市委员会主任委员于鹏翔

于鹏翔 男,1954年7月出生,汉族,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吉林东丰人,历史学硕士,教授,吉林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省社科院特聘研究员,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历任吉林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副主任、校政策法规处处长、院办副主任、法规室主任、历史系主任。现任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吉林省社会科学东北谱牒研究基地主任,兼任民盟省委常委、四平市委主委,省政协委员,四平市政协副主席,吉林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职。

先后主讲中国古代史、明清史、中国古代教育史、满族史、民族史、满语等课程。在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改革,革新讲授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先后多年被评为教学优胜奖。对明清史有一定研究,撰写论文数十篇,先后发表在《清史研究》、《光明日报》、《史学集刊》、《历史教学》、《社会科学集刊》、《松辽学刊》、《人文杂志》、《满语研究》、《满族研究》等刊物上,先后参与《中华儒学通典》、《中华佛学通典》、《中华道学通典》、《世界谋略大典》、《中国谋略大典》等大型书籍的编撰,并在一些书籍中担任编委、分卷主编等职务。主编《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吉林杨家将后裔家族全书》、《清代汉军旗谱牒资料汇编与研究》、《满族谱牒文化研究》等。其中关于满语祭祀神辞的研究,具有拓荒性。国内外专家来函索要不下十余次,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

对满语研究有独到之处,开辟了满文形体学研究的新领域。先后独立承担《满文形体学原理》、《满、蒙、锡伯文形体学比较研究》等省级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出版的专著《满文形体学原理》一书,首次破解满文形体结构密码,是满文及其所在形族、形系,甚至整个表音文字形体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同时也有极为明显的应用价值。该书获吉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省政府三等奖。近两年先后出版的《满语形体学原理》、《满语语音学 感知·传播·研究》、《满语词法学 感知·传播·研究》、《满语句法学 感知·传播·研究》、《满语形体学 感知·传播·研究》五部专著,是集知识感知、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对濒危语种满语文进行抢救性研究,也是各自领域中第一部独立成书的专著。既有抢救之功,又有弘扬之效,被学界认为有较高的学术意义及应用价值。

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社科项目国家大清史工程子项目《东北地区满语地名规范》、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东北满族谱牒调查整理与研究》、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东北文献满语地名整理》、省教委项目《满文形体学原理》、省社科十五科研项目《满、蒙、锡伯文比较形体研究》、省社科项目《清朝廉政建设研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八旗谱牒研究》等数十项各级课题。在立项中开辟了我国有史以来首次大型专项文献整理项目——满语地名文献的整理,查文献200余部,得地名词条6000余条,总字数达140余万字,并由此建立了满语命名学的学科体系,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

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与保护工作。在主持研究所工作中,总结出基本建设、文化抢救、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整体建构、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受到业界的赞扬。充实“两馆”,创建三馆五室八个分支基地,为研究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大力抢救东北民族文化,先后抢救了汉军旗香2份,皮影2套、影词60部400卷,抢救满族民俗文物6000余件,取得显著成果,也为以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及时确定八旗谱牒学的新方向,抢先建立东北谱牒馆,征集谱牒1200余份,为学界所瞩目。既有谱牒学本体研究的拓荒性,又有家族史学的开辟之功;既可促中国谱牒研究的深化,又能助解中韩谱牒研究的名人之争。被国家社科专家誉为“领先”,其价值、作用、意义广受好评。

工作务实肯干,吃苦耐劳,没有节假日,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八小时内外区别,常带团队于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穷乡僻壤,访遗贤、采古风、求古礼、探古迹、吃粗粮、喝泉水、睡土炕,摸爬滚打,日以继夜,获得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终积劳成疾。其艰苦奋斗精神,感动了村民,感动了领导,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学界,有将其称为“吉林师大焦裕禄者”。




执著的追求

——记四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吉林师大教授于鹏翔的先进事迹



于鹏翔是一名党外干部,现任四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四平市委主委、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他是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审专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专家,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009年被中共四平市委、四平市人民政府授予“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光荣称号,2011年被民盟中央评为全国优秀盟员。几十年来,他坚定理想信念,辛勤耕耘,默默奉献。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党外干部牢记宗旨、拼搏实干的优良作风,体现了人民教师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的高尚人格,体现了历史学者严谨治学、造福社会的执着追求精神。

“我是党外干部,我也是党的干部,在政治上与党保持高度一致”

于鹏翔同志是民盟吉林省委常委、民盟四平市委主委,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党外干部,但他从来不把自己当作党外干部,认认真真地把自己当作党的人。他经常说,“不管是政治安排还是实职安排都是党的安排,不管是党外干部还是党内干部都是党的干部”。他确实把自己当作党的人、党的干部,对中国共产党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真诚接受党的领导,真诚地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他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采取多种形式,带领全体盟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修养和政治坚定性。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学习十七大精神和市第六次党代会精神,学习多党合作理论,努力做到在事关大局、事关政治方向、事关根本原则的问题上,是非分明,立场坚定。在历次重大事件中,和党中央、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2003年我国一些地区发生非典疫情,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高度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对防治非典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于鹏翔为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关于防治非典的指示精神,在非典期间带领班子成员带着慰问品去各堵卡站慰问一线的同志。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他带领广大盟员首次向地震灾区捐款169,510元,捐赠药品总价值高达416,000元,并在四平市英雄广场举办了“情系汶川献爱心抗震救灾大型募捐义演”活动,再次募集资金总计达17,883元;到四平卫校慰问来自四川地震灾区阿坝州黑水县的11名藏族学生,为他们送去了生活用品,协调盟员为每名藏族学生每月资助60元生活费,直到毕业,并当场发给每名藏族学生2个月的生活费。青海省玉树县发生地震后,在他的策划下,民盟市委在英雄广场举办了“心系玉树,大爱无疆”暨世界地球日赈灾义演晚会,为灾区募集善款29,566.80元。他有坚定的个人政治信仰和执行政治纪律的意识。他说,我虽然不是驻会主席,也不是共产党员,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行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及遵守《廉政准则》的要求对我来说也是责无旁贷”。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从严自律,管住自己。时时告诫自己要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在大事上一定要泾渭分明,小节上时刻从严把握,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脑子里要有明确的界限,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警钟长鸣,筑牢防线。一时一刻不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认识到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为民造福,用不好也能为自己造“罪”。自觉接受监督。认为每一名干部都要正确地对待监督。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是一面镜子,经常地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及时加以改正和纠正,对自己的成长进步大有裨益。常被泼点冷水,常听点逆耳之言,可以使头脑保持清醒。他求真务实。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位有高低,但只要是踏下心来做事、实打实地做人,就能干出名堂,也能取得组织的信任,得到群众的赞誉”。

无论在党内党外、无论在哪个职位、无论在任何时期、无论在任何场合,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着要求,保持政治头脑清醒,政治立场坚定,永远与党同心同德。

“党派是我家,我要管好家的事、家的人,让家象个家”

于鹏翔已连续担任三届民盟市委主委,他真的以盟为家,行使家长的权力和责任,把一个市盟组织带入了全国的先进行列。2009年、2011年民盟四平市委两次被盟中央评为“全国先进市级组织”,2005年文艺支部被评为“全国优秀基层组织”,2011年民盟吉林师范大学委员会被评为“全国先进集体”,于鹏翔被评为“全国优秀盟员”。自2002年至2011年,有23 个基层组织、45 名优秀盟员受到盟省委的表彰。民盟市委取得如此成绩,取决于于鹏翔主委对盟的热心、对盟的执著、对盟的投入、对盟的带动、对盟的奉献。他有管家的工作战略目标。落实“人才兴盟、人才强盟”战略。他把民盟组织的发展壮大作为事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坚决执行盟中央、盟省委关于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积极、主动地发展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的积极分子入盟,大胆地吸收有代表性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入盟,为盟组织增强生机和活力。他常说“队伍建设关系到民盟事业的发展,要吸收优秀的老师入盟”。2011年发展新盟员52人,其中“双高”人才15人,为盟务工作奠定人才基础。他有工作目标,“一个宗旨、两个目标、三个指导思想”。一个宗旨即“立盟为公”的宗旨;二个目标即“盟市委的各项工作要走在全省各地区盟市委前列、走在全市各民主党派的前列”;三个保障就是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他为工作战略目标的实现在努力实践:

抓班子带队伍。2011年民盟四平市委会换届中,他坚决贯彻民盟省委有关文件精神,坚持把握政策、遵循程序、改善结构、择优选拔的原则,精心组织,细致工作,按照盟省委的部署和市委的要求,顺利完成换届工作任务,产生了新一届市委会。市委会班子空前团结,市委会上大家能畅所欲言,形成决议后,都能积极、坚决地加以落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重新整理了后备干部资料库,对后备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实现了后备干部选拔制度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抓参政议政。他知识渊博,视野广阔,见解独特,调查研究,建言献策,几年来撰写提案20余件,均被采用。有的提案被省、市政府采纳。他为了更好的做好民盟市委参政议政工作,根据每年的不同情况,分别组织了参政议政辅导讲座、市情通报会、参政议政研讨会、提案撰写人与提案承办单位对接会等。充分发挥盟员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用。在四平市人大五届四次会议上,共提出批评建议案48件。在四平市政协五届四次会议上,共提出提案185件,其中集体提案34件。民盟市委的重要提案都得到过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采纳。反映社情民意也是参政议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注重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反复叮嘱有关人员一定做好该项工作,充分反映社会各层面的真实情况,反映基层百姓的呼声。在各基层支部和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07年至2011年民盟市委上报社情民意300篇。在2009年度、2010年度吉林省民盟社情民意信息工作评比中,民盟四平市委连续两次获得各市级盟组织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抓基层,打基础。他把基层作为基础工作来抓,推广民盟吉林师大委员会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盟务工作的新模式,提出了“五化”盟务工作新模式,即发展盟员“三高”化、参政议政主题化、组织学习长效化、关心盟员亲情化,该模式已运用到盟务工作中,并且取得了实效。开展评比促进基层支部、盟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民盟四平市委自五届委员会成立以来,就严格按照《双优评比方案》的要求,每年对盟员、基层组织进行全面考核,每两年召开一次“双优”表彰大会,2010年还增加了“十好”、“一和”先进典型的表彰。他注重盟员的培养,搭建平台,打造梯队,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盟员担任了基层组织的领导。

服务社会,回报社会。开展“农村教育烛光行动”, 四年来,民盟吉林师范大学委员会始终坚持到榆树台一中进行支教,送教下乡,共支教20多次,捐赠了价值万元的图书和体育器材,大幅提升了这所农村中学的办学质量,升学率显著提高,社会声誉不断扩大。2009年3月26日盟市委组织吉林师大盟委会、财经支部部分教授、专家,到叶赫镇将“农村教育烛光行动”向叶赫中小学扩展。

开展“千企联千户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积极响应民盟吉林省委、四平市委统战部关于开展“千企联千户回报社会感恩行动”的号召,从2010年12月份开始,走访、慰问了梨树县57户老革命、老党员、老模范。2007年至2011年完成招商引资4530万元。

抓活动,增活力。在民盟成立70周年、民盟吉林省委成立60周年和民盟四平市委成立55周年之际,成功举办了“大型纪念文艺演出”和“风雨同舟”图片展及征文活动;为庆祝“三八”节,盟市委、长安铃木四平铭邦4s店共同开展了“敬老好儿媳”评选活动;2010年倡导组织了“十好一和”评选活动;2008年8月组织召开了首届趣味运动会;2008年、2010年两次策划组织广场大型赈灾义演等。

他力求完成主委职责的各种诉求,正确的处理专、兼职关系,保证学校和市盟工作的协调发展。组织全市盟员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认真调研、建言献策,发挥民盟的优势,发挥参政党作用,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他领导盟市委出色完成了盟务工作,他把民盟市委这个家管到这个份上,确实是一个合格的称职的市级民主党派主委,确实是一家名副其实的市级民主党派组织。

 “再苦再难,我也要寻到满族文化之根,让满族人有字可查、有语可言”

于鹏翔是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满族文化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吉林省特色文化建设东北谱牒研究基地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史学会理事、吉林省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满族说部学会副会长等职。这些实职和兼职的重任重担都压在他一个人身上,真是千斤重担一人挑。

他承担了吉林师范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项目。2011年的夏天,57岁的于鹏翔正处在人生的一个低谷。病痛的折磨让他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进行疗养。不是温泉,不是海滩,他把疗养的地点选在了长白山脚下的一个农家小院。对于自己的处境和未知的命运安排,他显得格外的安详和坦然。

然而,平静的疗养生活并没有维持太久。2011年8月27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开展授予博士学位的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工作的通知》,吉林师范大学在接到文件后,决定由历史学科承担该项目。

当天晚上,文件和学校的决定同时送到了于鹏翔手里。作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他首先感到的是兴奋。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吉林师范大学几代人的梦想,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重要机遇,也是历史学科发展的良好契机。但同时,他又犯了难。自从2009年4月被查出身患直肠癌并接受手术治疗后,他的身体情况始终不是很好,特别是自5月病情复发以来,身体更是每况愈下,已经确诊为癌细胞三处扩散。自己还能否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于鹏翔的心里真的没有底儿。

“身患重病正治疗,博点战云如火烧。病服脱去换战袍,为校尽忠赴君召。”于鹏翔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4个月时间里,他带病领导学科项目论证工作,承担着超常的工作量。也是在同样的4个月时间里,他接受了五次化疗,无时无刻不挣扎在病痛的折磨中。还是这4个月时间里,他两次中断治疗,在家人和同事的陪同下进行项目答辩。每次中断治疗,都遭到医生的强烈反对,他也不得不写下保证书,自愿承担停止用药所带来的一切后果。医生在无可奈何的同时,也被他忘我的工作精神所深深感动。

其实,又何止是这4个月,自2009年以来,于鹏翔一直是这样带病坚持工作的,加班办公是常有的事情,病痛让他无法在椅子上坐太久,他就干脆从家里搬来一张行军床,躺在上面整理材料。长途跋涉是常有的事情,无法久坐在车里,他就干脆躺在后排座位上。在这期间也有很多人劝他以身体为重,告诫他避免奔波和操劳,但为了事业发展,为了满腔热爱,他仍旧奋力工作、不辞辛劳,直到病情复发并恶化。

恶化的病情几乎威胁到生命,他却仍坚持工作,而且精神依旧高昂,授课依旧认真。为了抽出时间去化疗又不影响教学,他还利用晚上时间集中授课,学生们对他的病情也大都不知情。“于老师和以往一样,上课的时候还是神采飞扬的,对我们依旧那么关心,要求也一样严格,其他同学都看不出来他有重病在身。”杨欣是为数不多的了解于老师病情的学生,她这样说到。

付出终有回报,吉林师范大学“满族语言文化研究”项目,从全国申报的188个项目中,经过三轮评审和答辩,成功入围教育部确定的35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之列。“很多工作都是在学校的领导、支持下完成的,在同事们的帮助和努力下实现的,我只是干了我该干的事儿”。

他承担了满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传承与保护。满族是我国伟大的民族之一,具有悠久历史,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但随着一个王朝的背影渐渐淡去,时间流转过曾经的璀璨,这个古老民族所创造出的文化已经濒临消亡。于鹏翔怀着对民族文化的满腔热忱,以抢救濒危文化为己任,默默无闻地对满族文化进行着抢救、整理和研究。

“沉沦的是历史,振兴者则是那些钟爱祖国多元文化的人们。我受改革春风的沐浴,较早重视了满语及满语文化抢救工作。”于鹏翔回忆起自己抢救满族文化之初的情形,满怀深情。

1982年,于鹏翔大学毕业之初就曾寻师求学,经过三年多的艰辛努力,终于完成了满语文的学习,从而为大力抢救满族文化奠定了知识基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他通过教学已培养满语方面的人才40多名,这对满语的抢救,对满语文化的传播,起到了人才保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能够像于鹏翔这样进行满语教学的也只不过10人左右。

“以文化抢救为先,以基础建设为本,以科学研究为主,以人才培养为要,以服务社会为宗”这是于鹏翔为吉林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确定的发展方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文化抢救工作需要克服很多艰辛。于鹏翔曾这样形容2007年春节期间的文化抢救环境:“沟深得大车难到,山高得没有信号,被少得五人四套,厕脏得难以下脚,炕硬得难以睡觉。”那一次他们在辽东的大山沟里驻扎了半个多月。

于鹏翔就这样带领着团队利用节假日时间走穷乡、入僻壤,吃粗粮、睡土炕,摸爬滚打,日以继夜,先后抢救了萨满文化、汉军旗香、满族皇家祭祖习俗、传统旗袍制作技艺、汉军旗人祭祖续谱、满族丧礼、民间巫俗、关东大鼓、柞蚕文化、吉林单鼓、满族民间歌曲等濒危文化遗产,录制长达400多小时的音像资料;抢救八旗谱牒近1200份,整理孤本书近200本;抢救东北皮影两箱,影辞68部280卷,抢救收集满族民俗文物5000余件;成功地组织了“满族旗袍”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申报,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

功夫不负有心人,腐朽有幸化神奇。在他的努力下,吉林师范大学已建成满族文化六馆五室十二个分支基地。其中“八旗谱牒馆”,为国内外首创。既实现了对民间八旗谱牒的有效抢救与保护,又开辟了八旗谱牒学研究的新方向,被国家社科专家誉为全国领先,认为这使开辟“八旗谱牒”学科成为了可能,学术价值及现实意义重大。如今,这些馆室迎接着八方来客,热闹异常,满族的民风民俗就此展现,一个学者对满族文化的热爱就此展现,一所地方高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和对自身责任的认同就此展现。

在满族文化研究上,他发表论文数十篇、专著多部,其中《满文形体学原理》一书首次破解满文形体结构密码,是满文及其所在形族、形系,甚至整个表音文字形体学研究的第一本专著,开辟了满文形体学研究的新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及应用价值。其满语语音学、词法学、句法学研究的专著也是集知识感知、文化传播与学术研究三位于一体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是对濒危语种满语文的抢救性研究,也是各自领域中第一部独立成书的专著。其主编的《满族石姓萨满祭祀神歌比较研究》一书是本领域的拓荒之作,开辟了满语口语文化抢救与研究的新领域,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几年来,他先后主持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十多项。其中,大型专项文献整理项目——清代东北边疆满语地名文献的整理,查文献200余部,得地名词条6000余条,辑文献 140余万字,并由此构建了“满语地名学”,乃至“满语命名学”的学科体系,得到了专家的高度评价。

于鹏翔为教育、为科研承担的太重了,付出的太多了,贡献太大了。

“老师就是为人师表,要甘于寂莫、耐住清贫、做出样子”

于鹏翔是四平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市委主委;现任吉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满族文化研究所所长。可他把自己就看待是盟员和老师。在民盟,市委工作在全国不只一次的先进;全省社情民意信息不只一次的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他归结为班子的集体领导,基层和机关及盟员的支持和努力;在学校他“组织大家抢救了一些非物质满语文化遗产;对满语文化遗产进行了一些研究;培养了一些学生光大传承了这些研究成果。”对于自己的诸多成绩,于鹏翔这样简单地描述着,保持着他一贯的谦虚和低调。他一直强调的是妻子给予他的照顾和鼓励,是同事所付出的辛苦和努力,是学校多年来的关心和培养,是自己教书育人的职责。

盟省委常委、市政协副主席、盟市委主委,院长、所长、教授、全国优秀盟员、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诸如此类的职务和头衔对于他来说都不重要,他只想踏实做事,诚恳做人,做一些“好事”,做一个 “好人”。他关心盟员的工作、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盟员住院他去看望,盟员有事他去分担。十几年来,每年都要为老盟员王松龄老师过生日,春节去拜年,王松龄老师住院时他去护理,去世时他帮助料理后事。王松龄老师生前留下遗嘱,将自己珍藏的一千多本书籍赠与他,而他又这些非常有学术研究价值的书籍捐赠给学校。他为已故盟员的家属排忧解难。民盟市委机关已故盟员张林同志的遗孀杨兆云因没有工作,家庭生活困难。2010年9月女儿考入高等院校后因交不起学费,一度曾要弃学。盟市委知道后,为其遗孀联系安排了工作,同时又将全市盟员捐献的3310元现金交给她。他对他人这种朴素的观念,成就了他的事业,也成就了他的品格。脚踏实地、不张不狂,吃苦耐劳、不争不抢,谦虚严谨、不卑不亢。无私奉献,数十年如一日。“争取一辈子都做好人,争取几辈子都做好人,争取周围的人都是好人。”于鹏翔用自己的行动积极地影响着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他的科研团队也处处体现出和他一样的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他工作务实肯干,吃苦耐劳,没有节假日,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八小时内外区别,常带团队于春节等节日期间深入穷乡僻壤,访遗贤、采古风、求古礼、探古迹、吃粗粮、喝泉水、睡土炕,摸爬滚打,日以继夜,获得大量弥足珍贵的文化珍宝,终积劳成疾。其艰苦奋斗精神,感动了村民,感动了领导,感动了学生,感动了学界,有将其称为“吉林师大焦裕禄者”。

他在学校是这样,在政协、民盟也是这样。带病参加政协各种会议,也是带病参加完民盟市委七届二次扩大会议、民盟市委召开纪念民盟成立71周年暨“双优”表彰大会后,去北京接受再次化疗……

他的执著来自于对党的忠心,对盟的热心,对学术的专心,对人们的诚心;他的追求是让党放心,让盟满意,让文化先进,让人们和谐。于鹏翔才是执著追求的人。

上一篇: 民盟章程
网站导航 |